财经学院 吴韶颖
一个学期的小班和慕课教学结束了,眉头有皱有展。而这眉头的皱和展全因为时间,因为跟学生就专业、课程、生活等方面了解的时间更多了。
小班教学给了我更多时间思考,思考如何设置课程更能让学生接受,如何安排更能让学生消化,如何训练能让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还能派得上用场。而这些,是有时间限制的:需要在一个学期、十六周完成。这门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实用性也很强。与其反复强调几个个知识点,不如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给他们打造坚实的知识体系。所以,更加注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会。
之前在传统课堂上曾安排学生分组,在课后完成报表分析,课堂进行分析陈述。有做得好的小组,但班上整体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分析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在课后完成,而完成情况好坏跟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系。学习主动性和自学性比较高的同学,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做准备,而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本学期对报表分析的实践进行了拆分,分成选择分析公司和可比公司、认识财务报告、行业背景分析、企业战略分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杜邦分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先在课堂进行知识点讲解,再发布对应的任务要求,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和课后的操作,再汇报成果的过程。学期终了,提交书面分析报告,并在课堂进行分析陈述。这样有助于效果把控,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比传统课堂来得确实要更好些。但是,作为高校教师,还是希望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引导大部分学生发散思维和深入挖掘问题上,而不是放在他们任务完成效果上。
小班课堂
小班给了我更多时间倾听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中小学的教育强调教学的后效作用,在教授完知识会,会有大量的作业考试来收集学生接收知识的成果,然后修正错误,查漏补缺。大学因为一直强调自主自律,反馈收集再订正的这一部份自然就弱了。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大学时一片广袤的知识海洋任其遨游,但对于那些学习主动性自律性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呢?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学习主动性高不高呢?怎么样能提高他们参与度呢?他们有些什么想法呢?
对学生的了解,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可能进入"主角",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极大的提供了师生心理相容的机会。
小班教学给了学生更多时间了解身边的同学。小班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师生合作,还可以体现生生合作。由于慕课的加入,线下有更多时间安排课程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课程活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进行课堂双边活动,共振的频率增多,密度加大,相较于传统课堂,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地参与到班级交流中。
此外,由于在小班教学过程中,谁也不是主宰,谁也不比谁高明,机会都是平等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更好地去除压抑感,从而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本学期课程考核同他们的课程活动密切挂钩,而大部分的课程活动是以小组单位进行的,还设置有小组竞赛。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小组中去,也都能贡献出他们各自擅长的地方。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更能体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感到有信心,得到组员的肯定、称赞,有助于学生尊重需要的满足,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小班也给了学生更多时间了解老师。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传授的课程感兴趣。大学的育人,更多是一种感染,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作为高校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就更需要注意自身修为,包括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人格的魅力等等。只有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不断修炼自己,才可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坦白来说,这难度绝对不亚于重大科研项目,而且它还是一项终生课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还在思维方法上,更在以自己的整个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一个班百八十号人,固然有百八十号人的热闹和气势,但总有些细小的声音会被吞没,总有些身影会被遮盖。一个班三四十号,看上去有些冷清,但却有更多的机会去听到每个人、去看到每个人。也因此,师生双向的交流在小班来得更流畅,老师对授课效果的把握也更准确。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因为人少了,想偷懒想混日子想“隐于室”的同学无所遁形,只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并为小组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说,小班教学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还拉近了学生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过小班教学,如果能够更小点,就更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