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兴趣培养 专业讲授 案例提升 ―《流行文化研究》小班授课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7-03-21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星空体育官网,星空体育官网app下载,星空体育官网在线登录入口

                                    艺术学院  马永超

一、小班授课之前的状况

 在接到学校要将《流行文化研究》这门课作为小班授课试点的通知时,此课程已进行了一半。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基本信息,特别是进行小班授课之前的状况加以说明。

《流行文化研究》是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往往根据培养方案在不同专业之间流转。我所知道的就曾有形象专业和雕塑专业开设过,据教学任务看,下学期转到了视觉传达专业。

在接过这门课程之前,由形象专业老师负责,主要内容偏重于时尚元素方面。学校希望能从设计的角度对不同的设计观念和理论进行讲授,特别是牵涉到设计的概念、本质,并其与国家、生产、消费、传统等各个议题都有所涉及,因为我本人的专业方向是设计历史与设计理论,所以也就变得相对合适这门课程了。这是我负责这门课程的缘起。


马一.jpg

                                        小班教学课堂一

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是由它在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决定的,它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半年,学生们之前接触过的有关设计的课程大概只是《艺术概论》中的“设计”专题和《现代设计史》(雕塑专业不开设此课程)两门课程。所以,严格来讲,这是他们真正意义上首次接触“设计”。我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在这门课上既对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要他们能对设计的各个方面有广泛的了解,知道学设计不是一件“玩儿”的事,从而以严肃而审慎的态度进入未来的专业学习。

再说教学方法,基于对上述各种原因的考量,我决定整体采用“专题讲授”形式,以更灵活的分配时间和内容;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用现实发生的真切的案例来做讲解、说明,把观念放进故事中去;PPT演示方式则是大量高清的图片和简洁的“框架式”文字说明,再配合视频短片的辅助;考核手段则采用课堂小论文和期末大论文写作的方式。


马二.jpg

                                          小班教学课堂二

就教学效果而言,现在我所带这门课程的班级是雕塑1501班,共57人,人数不多。教师能够照顾的面更大一些,对作业的批改也可以更详细。所以,教学效果比其他大班课程相对要好很多。这是改成小班授课之前的基本状况。

二、小班授课情况综述――前、后比较

小班授课开始时,课程已完成一半,还剩下最后两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专题:设计与身份认同、设计与生产、消费的关系,加上期末考试,一共三个任务。因为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不变,所以我仍旧采用“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的为主要方式。所不同者,班级一分为二,57人的班级分成A班:30人、B班:27人,座椅也换成可移动和任意组合的样式。调整座椅,分小组讨论和听讲,深入学生中间。

有鉴于此,我在原来的授课方式基础上做出一些改变:将课程内容变“教授式”为“学习式”,学习方式又分为“群体式”与“小组式”两种。“群体式”学习主要采用“案例讲授”、“视频观摩”、“我问你答”、“调查问卷”、“课堂论文”等手段,“小组式”学习则主要采用“文本阅读”、“分析讨论”、“作业展示”、“小组竞技”等手段。

试举例说明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例一:

1.在讲述“设计认同”概念的时候,我设计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具体内容见教案、讲义部分),让学生们在课上填写,然后打乱顺序,分发给班上其他同学,并抽点学生通过手上的调查问卷描述这位同学,再让班上其他同学对该生的形象进行评判。在自我描述和别人的评判中,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其相同或不同之处,所谓“身份认同”的概念自然就显现出来,比单纯抽象的去解释要更有效。

2.在讲述“设计与企业身份认同”这个小节时,我把指定的文本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分小组围在一起。首先,我会先设置核心的几个问题,将其用板书写在黑板上;然后,给出固定时间,让他们按照我所教授的超级整理术(信息整理)方法进行阅读和分析;第三步,小组之间针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讨论;第四步,由我来提问,并指定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回答;最后,由我用PPT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和分析。


马三.jpg

                                              小班教学课堂三

例二:

1.在讲授完毕“设计与国家、民族身份认同”这个小节后,我会布置一个作业,即“中国如何利用设计体现国家身份认同,请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或广州亚运会为例,分小组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以这种方式加深其对讲述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整理和展示能力、PPT演示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每一个小组展示完毕,我都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针对其优点和缺点,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2.在期末课程论文的写作上面,我改变以往只简单的设定题目和写作要求的方式而做出相应调整。例如,(1)、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视频观摩+论文写作,不是我设定题目让他们写,而是通过观看两段相关视频,由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点去展开论述;(2)视频的选择(课程论文)一方面紧接着上一个专题,又覆盖了整门课程的最核心问题。(3)观摩、写作的步骤为:欣赏、提问、分组讨论、讲解、再欣赏、确定写作方向和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作。

以上所举的例子,是我小班授课过程中适时采用的教授方法,这在该课程前半段的讲授中是不曾使用过的,算是改革的部分。由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也是比较成功的。

其实,我认为小班授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人数少、方式灵活的优势,由老师被动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转课堂”,即让学生成为课堂、课程的主体,老师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者、引领者和服务者。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这些“新式”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有利工具,否则也只是“花拳绣腿”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马四.jpg

                                          小班教学课堂四


三、小班授课出现的问题和待改进的地方

授课过程中出现一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我提到,《流行文化研究》这门课已经完成了一半,突然改变授课方式,无论对我或学生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毕竟我们是“半路出家”,需要适应。

特别是该班级是雕塑专业最后一届学生,往后专业停招。这件事对他们心里影响很大,甚至曾自己戏称为“绝种”。面对这样一个改变,很容易再刺激他们产生抵制情绪,所以我在课上尽量不提“试点”两字,而要苦口婆心的谈及小班上课的好处。这实在是我要克服的首要困难。小班第一次课,我采用调查问卷和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其原因也大半是因为这个,想要让气氛活跃一些,不至于特别抵制。

此外,我的小班授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文本阅读和讨论的环节,这个执行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我们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上课空着手(但是带手机)是常态,仅仅要他们“上课带笔和纸”这件事都需要我课前不断嘱咐班长通知大家才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乍一下增加了课上阅读文本和小组讨论,一开始效果肯定不是特别理想。虽然大家不再玩手机和睡觉,但是很多也只是盯着书本发呆,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好在,通过一次次的训练,许多同学已经能够习惯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能够读进去,还能针对我设置的问题搜索答案,并和组员讨论。效果大有提升。

但我想,这里我有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是不该一味的把手机剔除到课堂之外,而是应该善用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习惯,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效率。只是在监管方面还需要仔细思量和借鉴其他老师的丰富经验。

我想提的第三点,是在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作业并展示过程中,出现两个我很难容忍的问题:1、小组作业由个别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偷懒、浑水摸鱼;2、内部再分工,比如A负责做PPT、B负责写演讲稿、C负责演讲、竟然还有D负责监督等,他们不是在这件事情上互相商量、讨论,而是将其割裂为几个互相没有关联的部分,失去了作业的有机性,也完全失去了真正团队合作的意义。

我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在PPT展示的最后标明每个成员所承担的工作,这至少保证每一位同学都为作业贡献了力量。此外,还要求有大家一起讨论的图片、视频和手稿。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首次小班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最后一个问题,大概就是最后的课程论文写作,依照教学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我的课程的深度是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最后的论文写作变得非常艰难,已经上升到对设计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对设计现状的反思。这在以后的实践中还要继续思索和磨炼。


推荐阅读